为什么是“制造业+互联网”(深度看懂***制造)

发表日期:

制造业要走向数字组合创新多年以来,相对于ICT产业的高速发展,制造业的发展缓慢,让人无可奈何以***于习以为常。美国国防部***研究项目局DARPA,在2010年启动自适应运载制造***M的项目,就在强调一个问题:如何使得装备制造业,能像ICT领域那样,呈现出指数级增长、跳跃式发展?这个设想一旦得以实现,制造业的研发周期将大大缩短,效率在显著提升的时候,而成本则剧降。

国内在解读德国工业4.0时,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注意。然而在工业4.0***为重要的子项目中,却深入地探讨了这样的主题,并在许多领域展开了非常细致的实践。实际上,工业4.0、工业互联网有一个共同的核心,那就是“数字化工业”。只要完成工业资源的数字化进程,那么数字组合产生的创新,将会在制造业中产生无穷推动力。美国国家数字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DMDII,对数字化制造有一个高度简化的定义,“一个制造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之内,数据的汇聚、分析和应***”。制造业数据的分解与重构,这是美国***数字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,为之而出生的原因,这是它毕生要为之而解决的使命。这才是新一轮工业升级的根本。

工业化和信息化靠什么粘合,如何描述***工业当前的信息化状况?各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,纵深程度不一,可以借***一个画面来进行想象,“轻舟已过万重山,重舰方欲趟深湾”。通***性的软件,早已通过各种卡位和深浅不一地实践,齐刷刷地占领了市场;然而在与生产流程相关、与制造工艺相关等能够彰显企业个性化的领域,现在则进入了深水区:无法跨越,也急躁不得。企业的个性特征,开始成了拦路虎。而这个拦路虎,正是工业化程度不够所造成的非标准化、非流程化的自我哺育出来的怪物。

为什么在上一次两化融合的浪潮中,ERP普及很多,而MES却喜忧参半?ERP的功能可以借助财务、人力资源等简单刚性地使***而广为普及,而MES则只能进入了车间,无可逃避地进入业务深层。而千差万别的业务流程、参差不一的工艺资源数字化水平,深深地***了MES的手脚。我们可以武断地说,MES就是检验所谓的“工业3.0”生产水平的标志性产品。它是工业化基础***为贴切的临摹。而在这次工业4.0热炒之时,上轮浪潮中未能确立胜局的MES,因为它处于数据的交汇中心之一,再次重新被推上聚焦热点;而ERP却似乎备受冷落。这后面有着深刻的工业场景。

而在工业4.0所设想的系统中,则试图建立一个更长更宽的数字化流动管道,向前延展到了设计与研发领域;向后拉伸到了***户端和机器运维端。事情变得更加复杂。质量稳定性靠什么解决?精益思维是哪个领域的问题?成组技术如何进行深度分析?这都需要工业自身来回答。工业领域知识和经验的沉淀、显性化和传递的过程,就是工业化***终必须走过的经历。而***工业现在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看似很强,但它却出现了明显顿挫。很显然,工业化和信息化,这两个轮子并不同步,而且偏差巨大。关键在于,工业领域的知识如何发现和挖掘,很多隐性化的直觉和经验,如何表达?这些都是IT***为力之处。这是工业化没有走完,给信息化带来的困境之一。同样,对“互联网+制造业”***简单的质疑就是,如果信息化不曾解决工业化的问题。那么互联网缘何可以成功?实际上,互联网不过是信息化的接力棒。工业化自身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,互联网+也可能去解决。一架更快的马车,接替了原来的马车,却并不能解决马车货箱中的问题。“互联网+”无力承受制造业之重“互联网+”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自身的问题。对于制造业而言,“互联网+”是一次轻快的邀约,只是这一次,被邀请的对象,是一个只能露出冰山一角而无法将自己大部分主体得以示人的冰山。

“互联网+”思维有很多借鉴之处,从某种意义而言,它是一种***户思维,有着互动的基因。然而这种思维,对于一个产品而言,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价值取向。从根本上讲,任何产品如果不能认真地考虑***户,迟早是要退出江湖的。它是一种号角的呼唤,但并不直接***动力。“互联网+”有时候会在制造业端引起许多轻佻的误解和雕虫小技的冲动。以智能产品为例,很多厂家会以为***户能够远程操作空调,就是“互联网+”的典型应***。这种讨好***户的方法,如果不是营销上百抖机灵的一种尝试,也是毫无诚意的一次约会。根本原因,数字化制造,是一种对于数字的组合式创新,是一个深层次的数字价值整合,而不是简单地取悦***户。

GE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它宣传的云平台Predix。这个平台的难点在何处?不是它的计算能力,不是它的数据传递和存储能力,而是它能够兼容各种设备、各种软件系统的能力。而***重要的是,就是整合工业知识和经验的能力。在云平台上运行的工业APP,都是一个个知识模型——那是工业技术体系的化身。换言之,这个平台上,是密集的工业化软件集合之地,是工业知识的显性化表达的集大成者。工业知识如果做不到显性化,经验不能数字化,那么流程无法标准化,管理不能完成精益化,***的工业化进程,就根本无法进入核心区域。这是我们在过去二十年普及信息化过程中留下的重症遗产。有了工业化的显性表达式,数据才能释放,隐性知识才可以传递,新的***要素——数据组合——才会产生。这是***制造业,需要***地面向自己历史的一堂课。这个主题,并不在工业4.0的考量之中。“制造业+”是一个双重命题不管是德国工业4.0,还是GE的工业互联网,笔者认为都是工业化的再征程。

而对于***而言,“制造业+”是在新工业***背景下的一次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双重旅途。“制造业+互联网”,是解决的是制造业的分解和重构。“制造业+”,必须打通数字链条,解决知识的***,才能实现数字化解构;而“+互联网”解决的是数字组合创新,所有数字化要素重构之后,然后完成全球资源配置。***制造2025的核心,需要唤起各种工业经验、工业知识的集体苏醒的意识,并且依托数字化主线进行深度、成批地知识***。

有了“制造业+”数字主线,“+互联网”才能随风飘荡,将这条主线与任何可能的商业要素进行配置。那个时候,才是“互联网+”振臂高呼的地方。从制造业的数字化思维开始,到数字化工艺、制造资源数字化等诸多要素,一切要正面战场、正向思维,许多都是痛苦的笨功夫、厚重的慢调整。很多企业领导其实未必不知道症结在哪里,但却以为“互联网+”是可以绕开问题本质的新***方。这是典型的懒政思维,是急功近利的标志性动作。可是,简单地议论“制造业+互联网”,还是“互联网+制造业”这种咬文嚼字的功夫,真的不是一场无聊的文字游戏吗?这个取决于各级决策者的深判。***少在***,它隐约包含了一种话语权的控制。***工业留下来的几块资产,目前各有散落。其中一个是原来的大机械部,一个是原来的***,二者合二为一业已多年,然而旧有许多***遗产和实业资本,仍然有着天然的博弈和纠结。这就使得主宾式的词汇叠加,微妙之处,别有意味深长的含义。然而所有月牙般新生事物的可期待之处,就是它能在发展中澄清自己的轮廓。***制造2025也不例外。

***制造2025之路,就是一趟工业化和数字组合创新的双重旅途。过度强调“互联网+”逆向拉动的反向思维,跨界组合的轻盈,和点石成金的商业模式的玄妙,反而会干扰工业化自身的规律,进而干扰数字创新的进程。制造业深处的许多症结,信息化、互联网都不能解决——它的路不在于冒险,而在于煎熬。